2014年第7期-导读
学海无涯,耕耘作舟。我国医学哲学、医学伦理学大家,《医学与哲学》杂志主编——杜治政教授在治学上的勤勉不辍,堪称学者之垂范。本期《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》蒙杜先生不吝笔墨赐稿《论医学专家的技术观》(650页),以飨读者。杜先生在文中理性指出,科学的技术观是医学专家从事技术创造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。医学的主要载体是技术,医学不等于技术,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技术具有双刃性,技术必须与人文相结合。同时,在杜先生严谨却不失感性的笔触中,从哲学审视、伦理学关照、医学发展思考、社会热点剖析、诊疗实践指导等方面出发,要求医学专家关注当前出现的SCI热和技术主体化倾向,重视技术异化的双重根源,审慎对待技术的无意识结果。因而提出对技术进行人文社会管控,使医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。
在针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探讨中,《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面临的困惑及对策初探》(王毅超,657页)一文充分关注到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,由此溯源至医学心理学专业建设之初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,或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的遗漏之处。其认为,医学心理学本科教育受到学科定位、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、授课内容、教材体系、教学方式、专业实习、考核和毕业授位标准等多方面条件及环节的制约。为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,应探索相应教育策略,在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中体现医学与心理学学科并重的原则;同时加强课程设置、授课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,突出心理学与医学融会贯通、互相渗透;在理论教学、专业实习、考核和毕业授位环节中,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考核,并提出将通过国家相关资格考试作为授位标准。《普通教育本科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》(樊立华,661页)一文则就新兴的本科卫生监督专业(201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办)相关建设问题作了精心探讨。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问题,该校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卫生监督岗位胜任力模型,主要包括外围的6大胜任特征群及内部的33项具体胜任要素;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构建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模式,形成医、法、监、管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,着力培养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。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,该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、方法、手段,组建多学科相结合、学校与政府管理部门相结合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,并在师资培养中采取“土、洋相结合”方式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。《设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(重症医学方向)的可行性探讨》一文(王箴,664页)则提出,面对社会经济发展、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亟需进一步优化的新形势,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可考虑增设重症医学专业方向。为增强讨论的实效性,作者特以自身所在单位为例,分析了该校及其附属教学医院的医、教、研实力,强调在立足较为优势的学科基础上开展重症医学专业(方向)建设,并初步筹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。
教学改革的问题总是常论常新,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办学共识。《医学本科生“实践-创新”能力培养探索》(赖雁,680页)一文,凝练出该校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,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,结合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特点,在培养理念、培养标准、实验课程体系、考核体系以及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实施的系统化改革举措。
综观本期论文,可圈点之处颇多,敬邀读者共览!
导读
微信关注二维码